![]() 日志正文
|
||
在网上一个文读音频里,听到一篇铁凝关于如何写作的文章。其中她说,你越是想表达什么,就越要绕着写。还举了些例子,可惜我没记下来。 只听一遍,我并不很明白,只是心有触动,感觉这似乎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写法。当时,我正在阅读长篇小说《静静的顿河》,马上就要看完了,想到书里这种绕着写的例子可是不少。比如当写到紧张或是惊惧的时刻,作者常像不经意似的去写周边的景物。如子弹在头顶啸叫着飞过,一朵小花在匍匐者眼前无忧无虑地开着;主人公葛里高利纠结地想他心事的时候,无意识地抓起一把沙子,让它从手中顺流而下,去埋没一只爬行的甲壳虫。 这样的写法,在肖洛霍夫的笔下真是驾轻就熟顺手拈来,好像都在佐证“绕着写”的正确。 可是,为什么要绕着写呢?绕着写有什么好处呢?应该怎么绕、又在什么时候绕呢? 这问题,我还没有确切答案。想起两个月前写的一篇小散文“那支雨后清晨的排箫曲”。当时很想把聆听一只曲子时的心境感受尽数写出来,于是就十分努力地回想和捕捉每一个感动的瞬间,挖空心思地选择词语,把每一个能表达心情的词句都用上,但最后还是不能满意,觉得还没呈现出自己想要的样子,效果也不感人。 是什么原因呢?我一直纳闷想不出来。现在我觉得这篇可以作为一个反面的不成功的例子吧。说明这样写是费力不讨好的,是很愚笨的方法。像小品里的傻子卖鸡蛋,“一块钱俩——!”“我五毛钱买一个。”“不卖!一块钱俩。” 铁凝还说,越是要表现什么,就越是要绕着写。这话已经解决了“什么时候应该绕着写”的问题。就是在你越心急火燎地想要表白什么的时候,越要悠着点儿。海明威说,露出海面的山总比藏在水下的部分小得多。他本意是说字句要简练。而这简练里,是不是也暗藏了绕着写的智慧与技巧呢? 至于为什么要绕着写?好处在哪里?我琢磨也许是“欲速则不达”;也许是很多名著都这样写,我们应该模仿;也许是绕着写更文艺,有“曲径通幽”之妙效。就像国画里的留白,给人更多自由想象的空间。
文学爱好者读书,不能像一般读者那样只图情节吸引人,或是停留在单纯赞赏某些语句精彩上,要用研究者的眼睛和心思,去发现和探究它为什么会这样?这样才有更大收获、更多乐趣。道理其实不难懂,只是持之以恒者,鲜矣。
最后修改于 2022-02-03 03:42
阅读(?)评论(0)
上一篇: 摘一片四月的叶子
下一篇:那支雨后清晨的排箫曲
|
||
评论
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