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日志正文
|
||
台湾作家白先勇在其《细说红楼梦》一书中,很多地方都细致且不厌其烦地列举出《红楼梦》程乙本与庚辰本的差别。而且白先生每每都是厚“程乙”而薄“庚辰”的。
我原先只读过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以庚辰本为底本参校的《红楼梦》。见白先勇先生那么推崇程乙本,便兴致勃勃,满怀期待地网购了来。还特特地选择写有“白先勇心中最好的《红楼梦》”字样那套,生怕买错了。 可是读着读着,渐渐感觉程乙本里相当多的语言句式,愈发靠近当代白话,不像曹雪芹的语气了。虽然,曹雪芹说话是啥语气,我也不知道。但总的感觉是庚辰本像曹雪芹自己酿制的酒,程乙本像贩卖者偷偷兑了点儿水。酒还是那个酒,味道略微淡了一点儿。 尤其是到了70回,让我对掺水的观点深信不疑。
70回的末尾写道宝玉、黛玉、宝钗、探春等姑娘丫鬟们放风筝。庚辰本写得很热闹,场面及人物的音容笑貌如闻如见。
——“紫鹃笑道:‘这一回的劲大,姑娘来放罢。’黛玉听说,用手帕垫着手,顿了一顿,果然风紧力大,接过籰子(念月。放风筝工具)来,随着风筝的势将籰子一松,只听一阵豁剌剌响,登时籰子线尽。黛玉因让众人来放。众人都笑道:‘各人都有,你先请罢。’黛玉笑道:‘这一放虽有趣,只是不忍。,,,,,,紫鹃笑道:‘我们姑娘越发小气了。那一年不放几个子,今忽然又心疼了,姑娘不放,等我放。’”
注意,这里说的是丫鬟紫鹃先把风筝放起来,然后交给了黛玉。黛玉呢,用手绢垫着手接了过来。众所周知,风筝最初是不好放起来的。飞到半空就容易掌控了。设想倘若让体弱又孤傲的黛玉伸胳膊拉线甚至满地下野跑地放,着实不像样子。由丫鬟放起来再交给她就合情了。而且黛玉是垫着手绢接过来的,方显出姑娘的娇嫩尊贵,与丫鬟有别。尤其是后边一句“这一放虽有趣,只是不忍。”更显出黛玉性格情感的细腻深挚。紫鹃笑称姑娘小气,越发衬出黛玉的特性。写得好! 可惜,程乙本这段没有。只写“众丫鬟都用绢子垫着手放。”味道寡淡。
再有,风筝放出去了,众人都说有趣。独宝玉说道:“可惜不知落在那里去了。若落在有人烟处,被小孩子得了还好;若落在荒郊野外无人烟处,我替他寂寞。想起来把我这个放去,教他两个作伴儿罢。”这段写的多好呀!宝玉的痴、被众人不解的傻、宝玉对一切美好事物用情之深,都自自然然又活灵活现地写出来了。 可惜,程乙本这段也没有。
最后,庚辰本里写三个风筝绞在一起了,两个凤凰的,一个喜字的。——“那喜字果然与这两个凤凰绞在一处。三下齐收乱顿,谁知线都断了,那三个风筝飘飘摇摇都去了。众人拍手哄然一笑,说:‘倒有趣。,,,,,,’黛玉说:‘我的风筝也放去了,我也乏了,我也要歇歇去了。’”
我以为,曹雪芹写这样三个风筝绞在一起,最后飘摇而去,一定有他的寓意。或许暗喻了探春的远嫁,或许暗喻了宝玉和姑娘们的命运,或许暗喻了黛玉在这场婚恋中,因“乏”退场,或许是别的什么。总之是很重要的一笔,肯定不是扯闲篇,管丈母娘叫大嫂子——没话儿搭拉话儿。 可惜,程乙本这段还是没有。
相反,程乙本在70回末尾反倒增加了两段。“从此宝玉的功课也不敢像先竟撂在脖子后头了,有时写写字,有时念念书,,,,,,”突然加进这些话来,看不出跟放风筝有何关系。宝玉为什么忽然又想起温习功课了呢?没有交代,前言不搭后语的,让人感觉突兀生硬。而且这句式、语气也不像曹雪芹的。说句不怕现眼的话,跟我写的差不多。呵呵。
读了程乙本,倒是让我开了眼界。知道《红楼梦》不同版本的差异如此之大。程乙本也有上述庚辰本所不及的地方。是生僻字的读音标注和注释都较之后者多。
最后修改于 2017-10-06 12:01
阅读(?)评论(0)
|
||
评论
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