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日志正文
|
||
近日,购得《白先勇细说红楼梦》一书。很厚。粗算一下,大约有70万字。才读了四分之一。其中有两个说法,我是头一次看到,有所启发,记录如下: 其一是白先生多次批评庚辰本,他认为程乙本在文学性上较之庚辰本更高一层,谬误也少一些。 在我读到的四分之一文字里,白先生起码不下20处地指出程乙本和庚辰本的差异。而他每每都是厚“程乙”而薄“庚辰”的。 举个例子。第十七、十八回。庚辰本没有第十八回回目,只有十七回的“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”。而程乙本的十八回回目则是“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天伦乐宝玉呈才藻”。 庚辰本在手抄时少掉一个回目,结果两回用同一个回目,这个实在不像话,简直到了难以相信的地步。但想到庚辰本是最早的本子,时间间隔那么久,当时发生了什么、是否另有隐情也是未可知的。 然而接下来一段,就确实令人费解了。写元春更衣上舆进入大观园不久,刚开始欣赏眼前美景“说不尽这太平景象,富贵风流”时,忽然 “大荒山中,青埂峰下”那块顽石站出来说话了:“此时自己回想当初······ 若不亏癞僧、跛道二人携来到此,又安能见到这般世面,本欲作一篇《灯月赋》、《省亲颂》······” 云云。确实感觉突兀。说话出现的时间也嫌早了些。哪怕在元春看过之后,或在心有感慨之时,加进这么一段,也不显得唐突。 可是,我又悲剧了。人家庚辰本这里有眉批“如此繁华盛极,花团锦簇之文,忽用石兄自语截住,是何笔力!令人安得不拍案叫绝。试阅历来诸小说中有如此章法乎?”看上去证据确凿白纸黑字,人家曹雪芹就是这么写的。然而白先生说“这一段话,程乙本是没有的。” 其二是,白先生认为《红楼梦》后40回,不是高鹗续写的。而且有的文字段落、情节设计相当精彩,不亚于前80回。 这个观点,他只说了一句话,我就服了。他说的大意是“改一篇文章尚且不易,而续写一部小说,语言风格、情节构思又要接近前文,何况又是《红楼梦》这样一部天下奇书,那是无法想象的。如果真是高鹗续写的,那么高鹗的才情绝不亚于曹雪芹。” 可不是嘛!如果高鹗能续写《红楼梦》,那他应该还有不亚于曹公文笔的小说诗词流传于世,被后人传颂。咋没有呢? 曹公说他“批阅十载,增删五次”,没写完是不可能的。后40回为什么没有脂砚斋、畸笏叟的批注,那是专家学者们的事。对我而言,要紧的倒是其一是淘换个程乙本来对照着看,其二万不可忽视了后40回的文字。
阅读(?)评论(0)
|
||
评论
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?